当天在韩国釜山、光州、全罗南道丽水、忠清北道清州等城市都举行了反对日本排污入海活动。
每一季的成熟,都是种田人,以及全社会,用心血浇灌出来的。除了向传统耕地要粮食,还要体现大食物观,向森林要食物,向江河湖海要食物,向设施农业要食物,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、要蛋白。
粮食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。粮食产能,不是要不要提的问题,而是必须提、加快提的问题。经过十多年持续努力,今天,我国的口粮自给率在100%以上,谷物自给率在95%以上,人均粮食占有量约480公斤,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,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。像玉米,在我国的粮食产量中占了近四成,主要用途是饲料粮,最终要转化成肉蛋奶。从品种说,小麦、水稻已接近天花板,还要努力提升,但更多要依靠玉米和大豆,稳口粮、稳玉米、扩大豆、扩油料。
关注粮食,就要体贴农民、帮助农民、支持农民。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说。宁夏葡萄酒业的迅速发展,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很多的变化。
宁夏先后有6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国际葡萄酒大赛中获奖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宁夏葡萄酒品牌走出国门。葡萄酒是宁夏对话世界的语言,也是世界感知宁夏的纽带。万里碧空,纤云不染,在贺兰山巍峨背景映衬下,初夏的风,吹过葡萄园,摇曳的葡萄枝条已进入盛花阶段,连绵百里,绿意盎然。
这座酒庄十几年前曾是一片砂石采矿塌陷区,近年来通过植被景观再造、水系建设、现代管网铺建等手段,华丽变身为一座集生态旅游、运动休闲和葡萄酒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免费开放的主题公园。截至目前,宁夏贺兰山东麓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,种植面积达58.3万亩,占全国种植面积的35%。
在2023柏林葡萄酒大奖赛冬季赛上,中国产区刷新纪录收获了3枚大金奖,全部由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获得。记者来到志辉源石酒庄旁的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,负责人袁园回忆起曾经这里的场景,也不禁发出感叹,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西夏区委宣传部供图很难想象,3年前这里还是废弃矿坑,一棵树都没有,只有砂石和废弃的建筑材料。本届博览会由农业农村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文化和旅游部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,是中国首个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国家级、国际化综合性展会,也是宁夏规格最高、规模最大、影响最广的葡萄酒文旅展会品牌。
从1984年酿造出第一瓶葡萄酒开始,宁夏始终坚持对标世界主要产区,借鉴世界先进模式,立足宁夏本土实际,经过近40年的开荒拓土、耕耘树艺,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,开展了日益广泛的国际合作,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夏特色的葡萄酒产业、旅游、文旅融合发展之路,得到了业界和消费者的认可。自酿酒体验、品鉴休闲、观星露营……在贺兰山东麓,酒庄旅游大火的背后,是文旅融合模式激发出的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新动能。2022年6月,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将葡萄酒产业作为六特产业之首,提出提升中国(宁夏)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国家级平台影响力,推进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。早在唐代,就有诗人书写宁夏河套平原的果园风光。
此时,所有人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:为把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葡萄酒产区而不懈努力。从矿坑到花园酒庄,附近的村民是最好的见证者。
20年前,家住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的苏金萍成为建造防护林带的一员,她和其他工人一起填坑造林,根植绿色的种子,现在她已经成为源石农场负责人。贺东庄园负责人龚杰说。
宁夏文旅厅供图贺兰山下果园成,塞北江南旧有名。生态治理 戈壁荒滩变绿洲志辉源石酒庄俯瞰图。宁夏先后出台了《中国(宁夏)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》《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》《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》《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暨实施办法》《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等政策性文件,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。2016年开始,酒庄实施了滴灌改造项目,每年的灌溉水节省了一半,2020年,在政府的帮助下,又进一步实现了智慧化项目改造,特别是植株长势大小、病虫害检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,以‘绿生‘金的探索遍地开花。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,立兰酒庄创始人、首席酿酒师邵青松说,从一开始,他就爱上了这片土地。宁夏文化和旅游部门还发布了20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产品,研发推出5套贺兰山东麓配餐产品,以酒庄为点,将葡萄酒与宁夏特色美食融合,与周边旅游景区串联,使游客的酒庄休闲之旅体验感更强、旅游层次感更加丰富。
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处酿酒葡萄生产黄金地带和海拔1100米左右的种植酿酒葡萄黄金海拔,光照足、降水少,温差大、湿度小,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特有风土条件,造就了葡萄酒色泽鲜明、甘润平衡、香气馥郁、酒体饱满的特质。在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、第三届中国(宁夏)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,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、秘书长雷东生说。
2021年,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中国(宁夏)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大平台落户宁夏,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,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。产区现有酒庄和种植企业实体228家,年产葡萄酒1.38亿瓶,占国产酒庄酒酿造总量近40%,综合产值达342.7亿元。
2021年,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授予宁夏推荐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称号,吸引了全世界葡萄酒爱好者的目光。2021年和2022年,宁夏在连续举办9届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的基础上,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(宁夏)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,并明确将葡萄酒博览会作为永久性、品牌性活动长期办下去,不仅为宁夏葡萄酒发展带来机遇,同时搭建世界了解中国葡萄酒的平台。
立足资源禀赋 小葡萄做成大产业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。这几年我们注重做好‘葡萄酒+的文章,融合发展文化旅游、休闲康养、生态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,致力于将贺兰山东麓打造成为生态大景区、旅游目的地。酒旅融合,探寻别样的诗和远方贺东庄园里的百年老藤。6月9日,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、第三届中国(宁夏)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将在宁夏银川市开幕。
为了让游客看得见,还能带得走,90后酒庄负责人庄梓设计了40多辆红酒巴士,游客可以坐在巴士上边品酒边欣赏窗外风光,还能下车参观沿途酒庄和葡萄园,带动酒庄葡萄酒销售。我们设计打造的游园轨道小火车、火车红酒主题酒店,使游客抬头望见贺兰山,低头看到历史悠久的百年老藤,真正体验到‘归园田居般的生活。
雷东生说,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葡萄长廊的美景、体验葡萄美酒的韵味,还可以在静谧的夜晚仰望星空,远离城市的喧嚣,搁下繁重的工作,给心灵放个假,感受不一样的诗与远方。今年五一假期,西鸽酒庄的参观名额早早就预约满额,品鉴大厅和生产线内,随处可见国内外游客,这样的场景对于酒庄旅游拓展专员马英男来说,早已习以为常。
酿酒葡萄种植将贺兰山东麓35万亩荒地变成了绿洲,酒庄绿化及防护林建设大幅度提高了产区森林覆盖率,葡萄园浅沟种植成为贺兰山东麓最大的洪水拦蓄工程,减少了水土流失,构建起贺兰山东麓靓丽的风景线,成为不可多得的绿色生态屏障。元代诗人马祖常在《灵州》一诗中写道:葡萄怜美酒、苜蓿趁田居,这是宁夏葡萄酒文化源远流长的生动写照。
夕阳下,一望无际的葡萄园,翠绿的藤叶掩住黄土,贺兰山下的戈壁滩再也不是以往的模样来宁夏之前,玛利亚曾先后在智利、法国、澳大利亚、德国等国家的15个酒庄酿过酒。国际交流对葡萄酒产业发展很有好处,相信今年会有更多的国际酿酒师来宁夏,不同想法的碰撞融合可以帮我们酿出风格更独特的葡萄美酒。对此,玛利亚十分期待。
今年是她酿的酒上市第一年。三年前,她来到贺兰山脚下的望月石酒庄,至今已用9种葡萄酿出12款酒。
作为一名资深葡萄酒人,过去她主要向中国市场推广法国葡萄酒。这是中国葡萄酒产区以酒为媒、扩大开放的良机,更是国际葡萄酒人增进友谊、交流互鉴的盛会。
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新华社银川6月8日电(记者谢建雯、陈晨)夏日悠长,在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种植基地,连片的酿酒葡萄沿山势泛起绿波,其间一名棕色长卷发姑娘头戴遮阳帽、手握修树剪,小心翼翼地去掉藤蔓上多余的葡萄嫩芽。马瑟兰多用来酿干红,我尝试酿了桃红,没想到那么受消费者欢迎。